2021年8月25日,东京残奥会开幕式第二天,南京。
81岁的庄兴娣和往常一样早上6点就起床了。简单洗漱后,6点20分我就出门了。她的家位于南京体育学院家属区宿舍。从这里到800米外的灵谷寺,再到更远的体育公园,绕了很长一圈才回到家。全程需时1小时20分钟。一路上,熟悉的老同事、邻居都向她打招呼。
自从2018年11月15日77岁的南京体育学院击剑队正式退役后,这就成了她每天的晨练。
唯一的例外是,这一天,她特地选择了一件短袖T恤出去晨练。这件T恤一红一白,是13年前她带队参加北京残奥会时送给她的。她一直把它当作珍宝一样珍藏着,“一年只戴一两次”。直到今天它看起来仍然是崭新的。
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,庄兴娣首次率队参加残奥会轮椅击剑比赛。此后,她参加了2012年伦敦残奥会和2016年里约残奥会。中国轮椅击剑于2004年首次参加残奥会,截至里约残奥会,共获得20枚金牌,其中江苏贡献18枚金牌(其中与上海合作夺得团体金牌5枚) 。从庄兴地中走出了里约残奥会旗手荣晶、残奥三连冠冠军叶如意、亚洲残奥会金牌得主胡道亮……
毫不夸张地说,庄兴娣是中国轮椅击剑运动的筑梦者。
而八十多岁的她,也是新中国击剑事业的亲身经历者和见证者。
1.如果你幸运的话,遇见击剑就是你的一生
庄兴娣1941年8月8日出生于江苏常州湖塘桥小镇。在常州七中就读期间,她被选入市业余体校,练习田径三年,并在苏锡常运动会上获得铁人三项亚军。初中毕业的时候,她自然就被推荐报考南京体育学院,并顺利被录取。
1958年,17岁的庄兴娣来到南京。同年,学校组织小组开展了新的兴趣项目,其中之一就是击剑。当年10月15日,在老师的推荐下,庄星娣出于好奇,加入了击剑队尝试一下。这段关系持续了60年,从运动员到身体健全的教练再到轮椅教练。
60年来,庄星娣表示,自己在击剑道路上“从未退缩”,为国家击剑事业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”。首先,她将这归功于自己遇到击剑项目的运气。
“说实话,我身高只有1.62米,无论是球类还是田径,都不是顶尖的。但我身体素质较好,能吃苦,有坚强的意志和品质。在这就这样,我一步步从运动员成长到了后来的年纪,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很幸运。”
1959年9月13日,新中国第一届全运会在北京举行。击剑是正式比赛项目,18岁的庄兴娣作为运动员参加了比赛。遗憾的是,第一届全运会,庄星娣未能以一剑之差进入八强。
图片:庄兴娣独家提供
此后,她“继续努力”、“刻苦训练”,在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上夺得女子花剑个人冠军,并在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上再次夺冠。
2、以藤为“剑”,苦练
在里约残奥会上获得三枚金牌的容静表示,她很钦佩导师庄兴娣“总是第一个到达训练场,最后一个离开”。中国首位奥运击剑冠军、“亚洲第一剑客”栾巨杰也感慨,“我们要学习老运动员吃苦耐劳、坚持不懈的精神。”
“我经常是最后一个离开(培训)班的人。”半个多世纪前,这就是年轻的庄杏娣对自己的严格要求。
“你练十次,我绝对不会比你练得少,我自己默默练习,就是不接受这个语气。”在击剑比赛中,手臂较高、手臂较长的人可以“吃掉”对手,反之亦然。 。庄星娣笑称自己个子不高,并表示“有一次比赛,我是所有选手中倒数第二矮的”,她唯一能用的办法就是刻苦练习。
那一代击剑运动员的训练条件在今天是难以想象的。
培训在混凝土地板上进行。炎热的夏天,没有空调。体育中心周围正好有一棵梧桐树,队员们就把训练“搬”到了马路上,树荫下。
“有时候训练累了,我就坐在地上。没想到的是,柏油路早已融化,油渍沾在我的裤子上。我被家人嘲笑。”我回家了。”
“那时候不像现在,击剑是有‘剑’可以用的。”由于刀剑价格昂贵,队员们训练时所用的“刀剑”都是用藤条制成的:将藤条切成剑的长度,然后在杆头上绑上一个橡胶头……在那个物质匮乏、物质匮乏的时代。对于困难来说,“剑”无疑是一种奢侈品。
“艰苦创业,不仅是击剑项目如此,对于每个人来说也是如此。当时,大家都很珍惜运动队里的环境,都非常努力。”
回忆起这段艰难的时光,电话那头传来庄星娣奶奶爽朗的笑声。
3、坚不可摧的剑
1973年,庄兴娣开始兼任运动员和教练员,直到1979年38岁的第四届全运会结束,正式告别运动员生涯。就在前一年,她带领弟子栾巨杰首次参加世界青少年击剑锦标赛。
在庄兴娣的记忆中,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旅程。 “中国击剑在世界上首次举起了五星级红旗。”然而,这背后却是一个可以写进中国击剑乃至世界击剑史的故事。
栾巨杰15岁进入南京公园路业余体校,开始练习羽毛球。当她偶然接触到击剑运动后,立刻就爱上了这项运动。 16岁时,她参加全国比赛,获得花剑个人亚军。此时距她开始练习击剑仅4个月。庄星娣还清楚地记得她第一位教练的名字——白崇军。
很快,这位来自业余体校的天才被调入江苏省队。当时,庄星娣是省队唯一的女教练。
1978年,第29届世界青少年击剑锦标赛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。栾巨杰在欧洲观众的惊叹中从预赛晋级决赛。共有6名运动员参加了决赛。拿下第一局比赛后,栾巨杰在第二局比赛中遇到了前苏联选手扎加列娃。
栾巨杰在比赛中
经过一轮激战,对方的剑狠狠刺向栾巨杰无效的部位。剑刺得太猛,剑身承受不住剧烈的变形,发出刺耳的断裂声。断掉的剑头,大约有二十厘米长,飞了出去,落在了剑台上。对方那把断了一半的剑还在他的手里。剑头失去了安全装置,而对手的整个身体重量仍然因为惯性而向前移动。栾巨杰的左臂受到重击。
”双方打得非常激烈,最后两人互相攻击,对方比栾钜杰更高大,力量也更大,所以剑就断了。断了之后,剑身就有了惯性,因为没有缓冲的余地。使用了力量,所以它冲进了左臂。”
庄兴娣回忆,栾巨杰强忍着疼痛,坚持完成了剩下的比赛,最终在决赛中获得了银牌。回到后场,脱掉击剑比赛服后,师徒二人惊讶地发现:“哦,这里怎么有血?”他们立即将她送往医院,发现剑已从她左臂的一侧刺入另一侧。幸运的是,由于比赛服包裹得很严实,所以上臂的血管没有受伤,只是小肌肉受伤了。
“比赛时我没有及时发现,如果我发现了,后面就不会被打了,所以她忍着疼痛,顽强地完成了比赛。”至今想起这一幕,庄星娣都为自己的弟子感到惋惜。再次佩服。第二天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题为《扬眉剑出鞘》的文章,盛赞栾巨杰的精神。
在庄兴娣眼中,栾巨杰伤愈后,训练越来越刻苦。有时早上起床,她会一个人在体育场练习长跑,“跑很多圈”,有时在台阶上“上上下下”。庄星娣还给她上了个人辅导课,希望能让她得到更多的锻炼。
“在我们击剑界,大家都很钦佩栾巨杰这种不怕苦的精神。”庄兴娣由衷地叹了口气。
那么——为什么剑会折断呢?
“因为当时连国际比赛用的剑都不是麻雀钢剑,而是普通材质的剑。”就这样,栾巨杰血迹斑斑的赛场,以及同期发生的个人事故,引起了国际击剑界的争议。关注度促使国际刀剑制造商开始研发“牢不可破的刀剑”。
自此,Malagold 钢材凭借其耐用性脱颖而出,成为国际击剑比赛中花剑的标准。击剑比赛服的安全标准也逐年提高。从栾巨杰时代可以承受800牛顿的力,逐渐演变到今天可以承受1200-1600牛顿的力。
4、加入轮椅击剑,愿意成为队员刺伤的目标。
2002年,庄兴娣已经从教练岗位上光荣退役。从1973年开始的30年教练生涯中,她已经享誉世界。
她的弟子中,成绩“最好”的栾菊杰,两年后被选入国家队,并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第一枚击剑奥运金牌。
弟子肖爱华曾参加过四届奥运会,并多次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争金夺银。她被誉为“中国第一女剑客”、“亚洲第一剑客”。
“江苏女运动员在全国范围内连续获得十余届全运会冠军,派往国家队的队员中,有亚锦赛冠军、世锦赛冠军、世界大学生冠军,还有很多国际级运动员。我后来成为了一名江苏女运动员。”担任省队主教练已经12年了,体格健壮的奥运击剑冠军并不多,而我们江苏队只有4个,很不容易。”
不过,如果要给这样的教练生涯加上一个前缀,那就是“健全人”。
2002年,第六届残奥会在江苏举行。新增江苏省重大竞技项目击剑等3个项目。
庄兴娣重组并执教轮椅击剑队。刚开始还有些忐忑,但组织的信任和期望让她没有任何解释就接下了新的任务:好吧,我支持。
去上海学习,去省内各地选拔人才,开始建设团队。 2002年5月25日,首届轮椅击剑训练正式开始。当时庄兴娣已经60岁了。这场手拉手轮椅击剑持续了16年半,直到2018年11月15日她完成真正的退役。
庄兴地与轮椅击剑运动员叶如意、胡道亮等人合影
图片:庄兴娣独家提供
庄星娣刚接触轮椅击剑时遇到了一个难题。
首先是装备匮乏。进口轮椅价格昂贵,2002年“国产”轮椅卖到8000至1万元。“一个队只有1-2对,装备太贵了。”没有轮椅,庄兴地让队员们坐在板凳上,慢慢地陪着他们。
其次,残疾运动员接受的体育启蒙较少,身体素质相对较差。为了让队员们尽快了解击剑,庄星娣利用自己与楼上楼下体格健壮的击剑队的“亲密”关系,组织队员观摩练习,击剑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会热情指导地回应:“之后我会从理论上学习击剑。”他们解释了。”
热爱研究的庄兴迪也发现,从技术动作来看,“健全人击剑和轮椅击剑的手部动作是一样的”。身体健全的人主要是用脚步移动。轮椅击剑虽然是固定的,但不变的是对选手的影响。追求腰腹力量。
体育局在仙岭训练基地为轮椅击剑队开设了专门的健身房,配备了适合身体健全人士的健身器材。庄星迪根据队员的需要,加强队员的腰部、腹部和上肢力量。
最匪夷所思的是,庄星娣戴上面具,以自己为目标,让队员们刺伤她。
“有时候刺不准,轰的一声,剑就刺穿了我的腿。有时候,不是刺,而是刺!”庄星娣原本血小板就低,笑称自己“手和身体经常被碰伤、淤青”、“好痛!”
教练的数量很少。庄星娣在参加完邀请赛回国后,感染了伤寒。她甚至在病床上为球队写了一份训练大纲。
2009年世界轮椅运动会队员合影
图片:庄兴娣独家提供
不过,庄兴娣很享受看着团队从无到有、取得成果的过程。 2003年10月,组建仅一年多的队伍参加了当年的世界轮椅运动会,一举夺得三项冠军。庄兴娣在轮椅击剑界的名气开始上升。
5、《教练奶奶》让容静蝶变身“阳光女孩”
里约残奥会开幕式上,一位美丽的中国姑娘光荣成为中国代表团旗手。
时任里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团长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表示:“今年我们将选拔一位优秀的女运动员作为旗手。 2012年伦敦残奥会冠军,已成为我们最受欢迎的运动员。”一个不错的选择。我相信容静的气质和形象绝对能代表中国残奥运动员的气质和精神。”
荣晶担任2016年里约残奥会旗手
里约残奥会上,荣靖作为旗手获得了三枚金牌。颜值高、水平高、人气高的容靖,从此以“阳光女孩”、“最美笑傲江湖”的身份进入世人瞩目。
众所周知,庄杏娣最初接手的容靖,曾经是一个泪流满面、爱哭的小女孩。
2004年,去沭阳选拔人才的庄星娣在学校体育场遇见了参加集中选拔的荣靖。那年容静十六岁,在人群中显得有些瘦弱,但她的聪明立刻引起了庄兴娣的注意。
“我是击剑教练,你想学击剑吗?很有趣,也很适合你。”庄杏娣轻声呢喃,师徒二人从此结下不解之缘。
刚加入击剑队时,容静“一开始就一直哭”,很容易感伤。有时是“批评她”,有时是委屈,有时是感动……
庄兴娣提醒她,“作为一名运动员,哭了就没有气质了。” “哭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到的,如果你想哭,就得在一个房间里哭。”他们还安排了一位老乡、老队员平时多带她一起。
受队内氛围的影响,容静慢慢长大,眼界开阔,爱上了击剑。不知不觉中,当初爱哭的小女孩变成了“阳光女孩”。
与此同时,庄星娣也为自己身上涌现的精气神而欣喜不已。
“她有吃苦耐劳的精神,竞争性强,特别适合运动员。有些人在比赛的时候会胆怯,稍有失误就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,肯定会被淘汰。”输了……很多男生都不如她!”庄兴娣大方地给爱徒“盖章”。
庄星娣、容静图片/庄星娣独家提供
里约见证了师徒之间深厚的爱情。
荣静说,庄教练平时很关心队员,很少回家。他每天都和队员们在一起,吃住都在队里。海外比赛时他还为队员搬运轮椅、剑袋,还为队员做饭;奥运会期间,她每天都是第一个来到赛场,也是最后一个回到运动员村的。 “我们都为她感到难过。”
庄兴娣称赞爱徒凭借刻苦努力、自信和顽强的精神,赢得了三枚金牌。
同样是在里约残奥会上,75岁的庄兴娣环顾四周,发现从某个时候起,队员们开始亲切地称呼她为“庄太太”,而外界则称呼她为——“教练奶奶”。
东京残奥会,中国轮椅击剑队共有11名队员参赛。其中荣敬、孙刚、冯彦科、胡道亮等都是这位奶奶级教练亲自挑选和培养的“老面孔”。
临行前,她努力为昔日弟子减轻负担和压力。
对于容静,她给出的建议是:保持冷静,发挥自己的水平;她向老兵胡道亮传授“依靠大脑和经验”、“相信自己”的秘诀。她坚信,尽管存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,但只要中国轮椅击剑队发挥出最佳状态,就“不会落后太多”,“一定能圆满完成使命”。
东京残奥会第一比赛日25日结束。中国队表现出色,一天内夺得5枚金牌。其中,轮椅击剑运动员在当天的比赛中获得了四枚金牌,其中包括男子佩剑个人奖牌。获得B级金牌的封延,是庄兴地带出的弟子。 33岁的冯雁科也在里约残奥会上夺得男子花剑B级金牌后,再次获得残奥会冠军。
“首个比赛日,我们中国轮椅击剑队就在佩剑项目中斩获四枚金牌,其中上海三枚、江苏一枚。参加2004年残奥会以来,中国轮椅击剑取得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。共同努力,也正是因为领导的重视和关心,所有的成绩都不能记在我的头上。得知这个消息后,庄星娣奶奶激动地说。
结论
2017年3月,在南京体育学院举行的庄教练荣誉分享会上,庄兴迪曾表示,“这个荣誉不仅是我的荣誉,也是老同志、前辈的荣誉,更是南京的荣耀”体育学院;特别感谢体育学院领导的关怀,感谢省击剑队的帮助,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同志、前辈们,感谢家人的鼎力支持。他们都是我安心训练的坚强后盾。”(作者:应红霞/来源:腾讯体育)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yhjiancai.com/html/tiyuwenda/9503.html